• 网站首页
  • 188体育在线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188体育平台
  • 回应关切
  • 我市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第一批12个圩镇已达到宜居标准

  • 兴宁市召开省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行活动筹备工作会议 精心做好筹备工作 确保活动出新出彩

  • 蕉岭县持续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 新阶联开展认耕认种认养活动

  • 省“扬帆计划”188体育平台:农业企业家人才培训班开班 助力提升农企 经营管理水平

  • 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出征 309名志愿者将服务梅州

  • 2022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召开, 马正勇王晖戚优华王庆利出席 胸怀国之大者做好“三农”工作 推动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1/5
  • 县工商联(总商会)走访调研企业 发挥民营企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新活力

    2/5
  • 广州市派驻188体育平台:驻镇帮镇扶村指挥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深入调研谋发展 全力以赴促振兴

    3/5
  • 我市各级妇联动员和组织广大妇女积极发挥优势和作用 聚巾帼力量 助乡村振兴

    4/5
  • 扎根乡村沃土 收获基层历练 ——梅江区“95后”选调生代表的驻村故事

    5/5
  • 梅市财农〔2022〕41号 188体育在线:下达2022年第二批省级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资金(省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的通知
  • 188体育在线:下达2022年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广州市对口帮扶资金的通知
  • 梅市财农〔2022〕1号188体育在线:加强我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资金筹集使用及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
  • 188体育在线:下达188体育平台:2021年省科技创新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立项项目计划的通知
  • 中共188体育平台:委 188体育平台:人民政府 188体育在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
  • 188体育平台:银保监分局 188体育平台:财政局 188体育平台:金融工作局 中国人民银行188体育平台:中心支行 188体育平台:乡村振兴局188体育在线:转发《广东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党建“触角”延伸到产业一线

      “再过不久,这儿的油菜花将竞相绽放,花开成海,届时欢迎大家到白马邂逅春天美景。”在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长潭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刘超越盘腿坐在机耕路上,望着沉寂了一个冬天的田野,笑容满面,他期待以花为媒,把人气的吸引力转化为经济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增加村集体收入,为白马村打开一扇通往乡村振兴之路的新大门。  近年来,蕉岭县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向帮扶队伍借智借力借资源,在党建引领下“手牵手”前行、“心连心”振兴,帮助所在村建强班子、理清思路、选准项目、整合资金、发展产业,推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聚集,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至2021年底,全县已全面消除5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薄弱村,80%以上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抓住产业“牛鼻子”  推动项目在乡村落地  走进广福镇叶田村20多亩面积的黑木耳产业示范基地,一排排整齐的木耳菌袋上,一朵朵黑木耳长势喜人。工人们穿梭其间,拿起菌棒熟练地采摘黑木耳,然后称重、装车,再运往晾晒棚接受阳光的“洗礼”。广福黑木耳产业基地里,村民正在忙碌采摘中。(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吴腾江 摄)  近年来,广福镇紧紧抓住产业振兴“牛鼻子”,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富硒黑木耳、茶树菇、猪肚菇、平菇等食用菌,不断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2021年,广福镇食用菌产业年产值预计达2400万元,实现以小小食用菌“敲开”乡村振兴“致富门”,让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  广福镇依托食用菌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是蕉岭县实施村级集体经济“10万+”提质增量行动的一个缩影。该县通过每年投入500万元成立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统筹安排1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全力推动产业项目在乡村落地。  坚持“党建+”赋能  党建延伸至产业一线  雨后初晴,新铺镇潘田村众多民居房顶上铺设的太阳能光伏板也悠悠“伸展”身姿,闪耀着幽蓝光泽,尽情吸纳着阳光的“馈赠”。“这是我们村建设的村级光伏发电站,电站规模130千瓦,现在全面实现了并网发电,一年下来能够增收5万多元。”潘田村党总支部书记林晓黎介绍道。  “我们坚持党建赋能、产业富民,依托‘党建+光伏+农业+旅游’新模式,积极建设光伏清洁能源发电站,并联合吴清平院士团队大力发展食用菌等板下经济,努力实现第一产业特色现代农业、第二产业光伏能源产业链、第三产业旅游休闲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同时,发挥帮扶单位广州发展集团优势,引进光伏行业产业链全链条企业落户蕉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铺镇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围绕工业强县、产业兴县目标,蕉岭县不断增强“党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把党建“触角”延伸至产业发展一线,通过建立镇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进一步发挥乡镇党委“前沿作战部”作用,切实强化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统筹,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建在基地上、建在合作社里,推动党组织设置与农村产业链条、经营方式、发展模式相适应。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这对蕉岭推动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蕉岭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来,蕉岭县将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争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力争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取得新突破、赢得新胜利。(记者 丘 琼 特约记者 廖静宜 丘林强 汪敬淼 通讯员 陈景威 吴家熠)

    富硒雷笋安了家 村民收入节节高

    清晨,天还没亮,蕉岭县广福镇豪岭村的雷竹林内已人影幢幢,早已经是一片忙碌的景象。“雷笋刚一上市,订单就接连不断,每斤市场售价10元,效益还不错。”笋农钟元生手里捧着两根刚刚挖出的鲜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十村风情串成线 全面振兴谋新篇

      从G25长深高速径南收费站出发,可以看到洁白如雪的李花、漫山遍野的茶树,还能闻到酒香四溢的非遗美酒……天气虽冷,这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  据了解,2021年10月底,兴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连片示范项目建设,每个镇(街)每年规划建设1至2个示范点。如今,径南镇正整合十村资源、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全力推进径南镇“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计划将10个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样板,辐射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将惠及1.5万群众。  为了解兴宁市径南镇“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具体规划与实施情况,春节假期,记者前往径南镇一探究竟。  盆景变森林,串珠成链探索振兴新路  翻开径南镇“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资料,最先看到的是一张形似“入”字的线路图。图中,双梧村、东升村、官亭村、圩下村、胪声村、新洲村、径南社区、黄坑村、章印村、浊水村等10个村(居)被串联成线,总面积51.5平方公里。  这10个村(居)都有什么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村村有特色,处处景不同’,径南镇‘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所选取的10个村,‘村村都比较相似’就是它们的特点。”径南镇党委书记曾秋勇表示,径南镇的茶叶、李果、美酒和康养四个产业是该镇近年来着力打造出的“标签”,径南镇内的每一个村几乎都有它们的“身影”,这也成了乡村振兴“更上一层楼”的攻坚瓶颈。如今若继续延续以往“各自发展、零星打造”的发展战略,难以达到乡村振兴的初衷。因此,将乡村连片创建,形成“矩阵效应”是时代所需更是形势所需。  春采春茶,夏摘李果,冬赏李花,一年四季美酒飘香,还有乡村游人气村——东升村……5年的脱贫攻坚战役与2021年乡村振兴吹起的“前进号”,补齐了许多径南农村发展的短板,美丽乡村、富民产业从蓝图一步步走向实景图。面对加快振兴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十村联动”也将为径南镇探索出乡村全域振兴的更多可能。新洲村平整宽阔的村道两边开满李花,沿线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效果显著。(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高讯 摄)  将乡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大果园和大产业园来谋划,全面提升,推动美丽乡村由如今的个个“盆景”变片片“森林”。“ ‘十村联动’是以特色村、产业村为纽带,将沿线村串联发展,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同沿线乡村紧密结合,共同朝着乡村振兴示范镇的目标迈进。具体来说,是通过培育晨露茶文化产业园、富荣果文化产业园、明珠酒文化产业园,和创建月形山乡村旅游区、珍珠红酒城、宝山寨旅游区、云山谷旅游区等4个AAA级旅游景区为主的旅游产业园,以产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曾秋勇说。已有较为成熟的乡村游基础的月形山旅游区通过不断丰富游乐设备,为八方游客刷新游玩体验。(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高讯 摄)  干群齐行动,共谋共建提升乡村颜值  在采访中,聊起“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建设历程,该镇党委副书记赖海桂用两个字概括:“快”“乐”。这种“快”在新洲村的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新洲村也成为了“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中第一个发生“山乡巨变”的村,也是目前项目成果最明显的村。看到新洲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群众的笑脸,作为参与者,忙并快乐着。  在新洲村与胪声村的交会路口,赖海桂特意邀请记者下车步行,边走边介绍这条“由白转黑”的进村道路。“不久前这条路还是宽4.5米的水泥路,经过不到两个月的升级改造,全长3.1公里的村道全部扩宽至6米,并完成沥青铺设和沿路绿化工作。”赖海桂介绍道,接下来,村口处还将设计放置独具客家元素的村牌,沿路将设置120米的宣传长廊,从进村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美丽乡村的文明乡风。    沿着平整宽阔的村道一路进村,沿途是一片又一片如皑皑白雪般的李花林。继续沿村道深入,便是一块大广场,让人顿觉豁然开朗。屹立其中的新洲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也因为周边环境的改变而被拔高了“气质”。“‘田’字公园,‘丰’字菜园,道路升级改造,路旁新设仿木护栏,重新规划设计建设村史馆,建设酒厂,满村种上李花……眼睛能看到的‘新洲变化’都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干出来的。推进速度非常快,效果呈现也很好。”据赖海桂回忆道,2021年11月11日上午召开径南镇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带项目建设推进会后,会后市直有关部门、施工单位高效衔接,快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工作,迅速组织施工队进入新洲村开工,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广场建设更是24小时轮班作业。现在的新洲村,“天天有变化,月月都不同”已成为一种日常。镇村干部务实担当,快速推进,狠抓工程质量,也锤炼出了“径南精神”“径南速度”“径南品质”。  这种“巨变”的背后有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更有当地群众的无私支持。在村民何银家中,粉刷一新的外立面和新建的停车场与小露台让回乡过年的她有了一种“新房子里过春节”的感觉。“以前我家门前是养鸡的鸡舍和废弃猪栏,一到下雨天就泥水横流,无处下脚。”何银表示,自启动“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以来,家门前建了个小露台,整修了路面,还建起了停车场。家门口的小露台成了村民的休闲场所,曾经的废旧猪栏也成了规整的小停车场。在此过程中,何银家主动将闲置的土地贡献出来,不要一分一毫。  据了解,如何银家一般主动配合,无私支持项目建设的村民在新洲村并不少见。“村民们看到村干部和施工人员夜以继日赶工,还时不时给我们送来热粥,端上热茶。村里越建越好,最终惠及的就是当地村民,所以建设过程中遇到房屋、土地流转等问题,村民也都积极配合。这也是新洲村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大变化的重要秘诀。”赖海桂说。  奋力往前谋,紧锣密鼓打造醉美径南  随着建设加快推进,“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蓝图也愈发清晰。据悉,目前该项目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效果虽还未完全形成,但在这10个村的走访中,记者发现每一个节点都提前做好了规划,因地制宜打造精致景点。  据了解,目前只启动了新洲村和胪声村的节点打造,但其他8个村也没闲着。虽然有些建设还未落地施工,但蓝图已定,各村也纷纷找准发力点。按照“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思路,统筹谋划山、水、田、房、路,在人居环境提升与村容村貌建设方面先动起来,把乡村振兴的基础打好,为接下来的具体规划提供思路。  在双梧村,“茶果飘香 醉美径南”大牌子旁边将规划建设旅游驿站,沿河两岸的水景观也计划进行清淤与碧道的规划建设,房前屋后小果园和小菜园提升,农房外立面实施改造,村内建设双梧公园打破了村中无休闲场所的局面……在东升村,原本已拥有较为成熟的乡村游基础的月形山旅游区,通过不断丰富游乐设备,为八方游客刷新游玩体验……这是双梧村与东升村建设“美丽乡村”走出的“先行棋”,也是“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下,10个村围绕产业振兴乡村这一大方向,一步步往更宜居更宜业更宜游方面打造的缩影。为打通“十村联动”的“任督二脉”,立足互通互联,径南镇还致力公路改造提升、中小河流治理、农房风貌管控、文化节点打造、富民产业提升等“毛细血管”。双梧村内建设的双梧公园,打破了村中无休闲场所的局面。(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高讯 摄)新洲村史馆(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高讯 摄)  “做大做强茶、果、酒、康养文旅产业;突出党建文化、客家文化、文明乡风、家风家训,完善沿线公共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客家特色乡村,打造有分量有参考价值的乡村振兴样本,这是径南镇‘十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最终目标。”曾秋勇表示,开局良好,后程可期。接下来将继续改造提升乡村振兴十村联动示范带道路,完善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治理提升示范带沿线中小河流,打造水岸景观;加强圩镇提质扩容、示范带沿线的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因地制宜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加强示范带沿线文化建设,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旅游驿站、党建宣传阵地;盘活利用丢荒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引进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大规模种植水稻、茶叶等,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巩固拓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成果,做大做强茶叶、李果、酒产业,进一步擦亮“茶果飘香·醉美径南”品牌;不断完善径心中学基础设施,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将径南打造成教育名镇。  机遇当前更需积极作为  如今的径南,面临的发展机遇是空前的。  无论是已经启动的新洲村与胪声村的建设,还是未来其他八个村的建设,个个都是大手笔,对推动当地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正如采访中,径南镇党委书记曾秋勇所言,这种集中连片式的乡村振兴大项目降临径南,非常难得,是径南镇在乡村振兴的新一轮征程中脱颖而出的绝佳机遇与独特优势。  机遇降临令人欣喜,但更令人惊喜的是,一批批径南镇的党员干部在机遇降临的前几年,就有了主动谋划、积极作为的意识。从2016年开始,径南镇就有了连片发展的想法,由于受客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一直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发展思路。但径南镇的党员干部们提前谋划,从鼓励村民种植7000亩的李果,到将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0亩;从集中农户到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品牌;从农村小节点改造到打造出“人气乡村旅游村”——东升村……以适度超前的目标牵动发展,用昂扬向上的精神推进发展,用每一个“小变化”最终凝聚成镇村的“大变样”,这就是径南人在机遇来临之前就表现出来的积极作为的态度。  当前,兴宁正面临补齐镇街农村短板、加快振兴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善谋者谋势。在这一背景下,不仅要善于捕捉机遇,把握机遇,更要善于提前做好准备,在机遇来临前积极作为。早动手,早准备,练好内功,在机遇来临时才能一举拿下成功开局。(记者罗玮)

    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 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汤西镇大罗村发展光伏发电、林下种植等多个产业项目,村子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在汤坑镇下村村,和昌绿色蔬菜基地大棚里工人们忙碌着将一棵棵成熟的甜白菜采摘装箱。上一轮驻村帮扶为大罗村留下了林下产业景天三七种植基地,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潭江镇凤坪村党员、茶企负责人钟奕亩指导茶农提升制茶技术。(潭江镇人民政府供图)  在小胜镇,村委会大楼、学校、卫生站等建筑屋顶上,铺设着一块块光伏板,带来“阳光收入”。(小胜镇人民政府供图)(以上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景天三七正处于越冬状态,这几天我们抓紧施肥开沟,等到开春就迎来生长期了。”近日,丰顺县汤西镇大罗村林下产业景天三七种植基地的工人开始忙活起来。此外,该村的光伏发电、蜜蜂基地等产业项目也正发力冲锋,村子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当前,丰顺县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蓄势储能”。  集体发展 添后劲  从无人机航拍俯视小胜镇,村委会大楼、学校、卫生站等建筑的屋顶上,铺设着一块块光伏板,“穿衣戴帽”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巧妙结合起来,成为乡村新景。记者了解到,小胜镇深度挖掘当地太阳能资源,光伏发电项目计划投资1024万元,总装机容量2200千瓦,预计年发电量达到280万度,年经济收入可达112万元。目前,项目已进入全面快速施工阶段,其中小胜村、中社村已完成并网发电,产生收益。  “一直以来,小胜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底子薄、发展模式单一,产业发展滞后。光伏发电项目建成之后,各村集体经济可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年收入将达10万元以上,有效破除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瓶颈。”小胜镇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道。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小胜镇产业质量的提升,为这片红色革命热土增添了新的温度和亮度,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蓬勃强劲的新动能,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在潘田镇填江村,晚稻丰收之余,当地又在为新一年规模化烟稻轮种做准备。“以前村民在自留地各自种植,规模小难以实现连片种植。”填江村党支部书记陈汉选告诉记者,2021年,在驻镇帮扶工作队与潘田镇党委的支持下,填江村村民与村集体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愿意租赁的村民,与村集体签订合作协议,租赁期间,土地的使用权归村集体,每年村集体将按照亩数付租金,每一块田地标上号码,若将来不承包,将按照号码返还给村民。”  按照协议,上半年由当地的种烟大户进行烟叶种植,下半年由广州(梅州)初心优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规模化的晚稻种植。广州(梅州)初心优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幸生告诉记者,以填江村为试点,全镇已流转土地约480亩,土地流转后,村民每亩地可拿到400元租金,村集体还可另外拿到30元的管理费。此外,每年农忙时节还能返聘农民参加劳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我们还开设了潘田镇乡村振兴大讲堂,邀请大湾区电商平台为村民开课,把场地设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销售市场等实践一线,让潘田镇优质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更好地对接大湾区市场。”潘田镇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邹德明说。  产业留人 聚财气  在大罗村服饰加工车间里,缝纫机声响个不停。车间里的妇女们巧手翻飞间,一件件服装半成品“新鲜出炉”。“我每天忙完家务活有时间就过来车间‘打卡’,挣钱持家两不误。”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让村民丘怡琼化解了“两难矛盾”。“订单稳定的时候,一天能缝制100多件衣服半成品,一个月就有两三千元添补家用。”丘怡琼说。  “把车间搬到村里头,将岗位设在家门口,可以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大罗村党支部书记黄福财告诉记者,上一轮驻村帮扶为大罗村留下了林下产业景天三七种植基地、蜜蜂基地、扶贫车间等产业基础,村集体经济从原来的2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6万元。“今年我们还将推进光伏发电、苦笋种植等产业项目,为大罗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进一步壮大村集休经济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行走在大罗村道上,黄福财用“翻天覆地”一词形容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大罗村变富了,变美了,村民的幸福感提升了,也更愿意留下来发展。“重建的大罗桥和一溪两岸工程春节前完工,外出乡贤春节回家又能看到不一样的大罗。”黄福财说。  在汤坑镇下村村,和昌绿色蔬菜基地大棚里工人们忙碌着将一棵棵成熟的甜白菜采摘装箱。80后“新农人”徐恒发也是其中的一员。“以前,我们‘逃离’乡村到珠三角工作十多年,现在家乡环境好,有产业,收入可观,我们年轻人愿意留,也留得下。”徐恒发坦言,他们夫妻搭档在基地上班种菜,下班回家陪伴老人小孩,感觉回乡的日子越过越美满。  “目前,下村村有100多户农户参与蔬菜产业,发展规模化的蔬菜种植面积572亩,其中,水培蔬菜有4万多平方米,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叶菜类大棚种植水培蔬菜基地。”丰顺和昌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修浩介绍,下村村蔬菜产业从个体种植到抱团发展,从土种到水培,逐步形成了以特色蔬菜为主导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村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党建引领  促增收  站在凤凰山北麓潭江镇凤坪畲族村高山茶文化推广中心眺望,万亩茶田郁郁葱葱,云雾缭绕。茶叶是潭江农业产业化的骨干项目。近年来,潭江镇在8个主产茶村大力推广茶叶种植,全镇的茶叶种植面积达3.6万亩,古树茶约3.6万株,茶农收入逐年增加。  “2021年,我们的春茶产量130多万斤,产值达1.75亿元,产值较2016年翻了一番。茶叶种植覆盖村庄多、带动效应强,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潭江镇镇长罗坤对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充满期待。该镇力促现有的2家茶企、6家专业合作社龙头牵头,成立了潭江镇茶叶流通协会,定期开办茶叶种植培训班,培养精勤茶农,孵化优质品牌,建设凤凰山北麓高山茶文化推广中心、文化旅游驿站等项目,促进茶旅融合,让茶产业真正实现现代化。  “为了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我们坚持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精神,积极推动各基层党组织带领党员和群众投身到乡村振兴主战场上来,让万亩茶园党旗高高飘扬。”潭江镇党委书记卢科峰表示,为了进一步做强生态茶产业,全镇党员干部争当创新发展“拓荒牛”,强化茶叶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该镇党员组建党务服务队为茶园茶农宣传农业政策、规范种植,助力茶农增产增收;各村“两委”带动党员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党员示范岗,协调解决土地纠纷、用水用电等难题;顺兴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作为“两新”组织,组织党员进茶园为茶农开展技术指导。  潭江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产增收是丰顺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当前,丰顺县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工作,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强化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全面发挥领导作用,继续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全面推行“全科网格”管理,推动管理、服务、资源、力量下沉,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从机制、队伍、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力,以党建工作成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撰文 林玉莹 郑 坤叶思琪 张伟坚摄影 林 翔 高 讯

    党建引领强班子 村美民富百业兴

    在大黄村一家党员示范社的柚子仓储基地,金柚堆成小山,村民们有说有笑地包装柚果。(图片来源:梅州日报,高讯 摄)  沿着省道223线驶入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沿线不同规模的金柚合作社、农家乐、物流快递点鳞次栉比。记者随机走进一家党员示范社的柚子仓储基地,只见果形饱满的金柚堆成了小山,“家门口”就业的村民们有说有笑地包装着柚果。这些金柚即将走出大山,发往全国各地。  大黄村的金柚丰收一景,是我市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缩影。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加快推动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寿乡水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一幅“党建引领百业兴”的美丽画卷在梅州苏区徐徐展开。  头雁领航  配强好班子  选好“领头雁”,是筑牢战斗堡垒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2011年,深圳返乡创业人才廖建明当选大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刚担任“班长”,廖建明就面临着村“两委”班子老龄化问题。对此,他发挥“头雁”作用,强化建章立制,一方面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细化形成“八步走”议事决策制度,进一步提高村党组织议事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带头开展承诺践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持续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同时,协助镇党委物色培育年轻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让班子结构持续优化、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2018年,大黄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廖建明当选为党委书记。  “以前,全村柚子种植面积仅2000多亩,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产量不足1000万斤。”廖建明认为,突破产业发展受限局面,首先要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于是,他带领党员干部到珠三角地区上门拜访乡贤,以实实在在的乡村“规划图”,争取资金支持,迈开乡村振兴关键一步。目前,大黄村乡贤群众已累计捐资1500多万元,推进实施了一批民生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干部作风变实了,村容村貌变美了,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优化村(社区)党组织设置559个,全面完成156个在册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进一步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采取“五个一批”措施选优配强“头雁”队伍,储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3497人。以村级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带头人,开展在岗党员示范带富、无职党员设岗带富、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带富等“三带富”活动,培育带富党员1.8万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同时,大力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动员外出党员返乡担任村“两委”干部1665人,以先进的思想理念引领乡村欣欣向荣。  党员带头  铺就致富路  “梅县金柚是大黄村群众的致富果。”从福建考察回来后,廖建明更加坚定了振兴产业的决心和信心。2015年,大黄村开始实施“党组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新模式,村党组织牵头成立了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柚专业合作联合社,集约33户金柚种植大户和28家合作社入股资金900多万元,有效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有了支部引路,大黄村陆续成立了22家金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6个党员金柚示范园和6个党员示范社,并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辐射带动98%村民种植柚果,全村柚子种植面积提升至5000多亩。近年来,该村柚子销售量每年突破1.5亿多斤,销售额达3.5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以上,餐饮、民宿、快递、物流、光伏等产业蓬勃发展,15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外闯荡多年,村民廖国强的心里始终舍弃不了家乡的金柚。返乡后,他在廖建明带领下深耕金柚产业,成立了森强水果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标准化种植,探索出一条质量与产量双提升的路子。“由于我是党员,合作社得到了很多农户的信任,现在我们有20多家企业入社,还被评为党员示范社。”廖国强说,以前大家摘完柚子就没事做了,如今农户们农闲时还可以在仓储基地等就业,增加收入。  “松口镇是千年古镇,大黄村建村也有600多年了。近年来,大黄村重点抓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力争走在全市前列。”谈到下一步发展规划,廖建明信心满满地说:“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大黄村将坚持党建引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坚信,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的道路。”  作为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主阵地,梅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选派460名第一书记和349名党建指导员驻村开展工作,动员607支工作队2547名县直机关干部“回乡联村”,选派830名省市级科技特派员、驻村律师、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梅州涌现出越来越多像大黄村这样班子强、产业兴的先进村,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村庄环境美起来了。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梅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奋进号角将长鸣不息!(记者 江婵)

    兴了茶产业 旺了农家乐

    枫朗镇上山下村平整的柏油路从山脚铺进了山里,各色茶吧、茶厂分布在道路两侧,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腾江 摄 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日前,记者沿大潮高速公路来到大埔县枫朗镇,从高速出口出来,不用20分钟就抵达上山下村。这里是西岩山万亩茶文化产业园,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云雾缭绕,满目翠绿,茶园梯田层层叠叠与素雅房屋相互辉映,如入仙境。  上山下村党支部书记魏新光正在自家的茶山农家乐忙个不停,他要为一个50人的参观学习团队准备食材。他告诉记者,以前的上山下村因山高路险、交通闭塞,村里完全没有商业气息。  为打开局面,大埔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西岩山脉,以枫朗镇大埔角村至上山下村为发展主轴,串起了一条全长22公里的红绿文化旅游路线,并对茶园沿途进行全面环境整治和提升改造。平整的柏油路从山脚铺进了山里,各色茶吧、茶厂分布在道路两侧,如今的上山下村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茶农只能用扁担把茶叶挑下山售卖,现在是开宝马车的老板上门来收茶叶。”魏新光自豪地说。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上山下村的旅游等产业逐渐兴起,魏新光也乘着旅游发展的东风,经营起了农家乐。2020年12月底,大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高速公路枫朗出口到上山下村不用20分钟,这更加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除本地游客外,每逢节假日,还有不少来自汕头、潮州的外地游客,不仅带旺了农家乐,民宿也是经常供不应求。”魏新光乐呵呵地说。  若要富,先修路。日渐完善的交通网络不仅带动了大埔老区苏区旅游业发展,也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带来不竭动力。“潮汕游客多了起来,茶青收购价格也在逐年提高,许多村民已不再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卖起了茶叶。”魏新光告诉记者,上山下村有328户居民,有86间小型茶叶加工厂,在深圳、汕头以及本地开设了180多间门店,形成了产制销一体化产业链条,直接和间接解决了800多名村民就业,茶农年收入户均达7万元以上,个别农户年收入高达20万元。  大潮高速公路是大埔主动对接湾区交通“大网络”,融入湾区“123”交通圈的一个缩影。从2014年大埔首条高速公路梅大高速通车到“十三五”期间,大埔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563.82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4.5公里。几年间,高速公路和县乡公路的畅通,给这片红色土地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大埔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记者 洪国栋  特约记者 余 灏)

    幽幽百年古村 隐于青山绿水

    桥溪村地灵人杰、英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桥溪现有人口220多人,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的则多达6000人,是个名副其实的侨乡。在这座地处偏僻山区的小村落里,孕育出了不少政商、文化名人,全国政协港澳委员、香港太平坤士朱莲芬女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花环翻滚祈平安 艺术瑰宝传后人

    大埔茶阳镇是花环龙之乡,每逢祭祖、赏灯等节日,就是花环龙舞动之时。美丽的大花环在空中滚动,似巨龙追夺宝珠,飞腾跳跃,入海破浪,祈求平安和丰收。这是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民间花环龙舞蹈,也是大埔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瑰宝。

    “美颜”村屋、硕果累累、茶香四溢...来看兴宁乡村振兴下的“世外桃源”

    位于新圩镇大村村的一处山坡,成片的无花果树在阳光映照下泛出绿油油的光,有部分已开始结出果实,透露出勃勃生机。大村村原是省定贫困村,近年来探索出一条特色乡村产业发展之路,实现稳步脱贫。

    昔日万亩茶田,今欲再振雄风! 兴宁市合水镇这样打响茶品牌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上市的时候,走进兴宁市合水镇,各处炒茶机声隆隆、茶香四溢,一千多家茶农正日夜忙着采茶、制茶。